2011-11-03

彈性工時

本月(11月)3日竹科大老向馬總統訴苦,並提出應仿照德國企業在抵抗不景氣時,採用工時計點辦法。

想要學人家工時帳戶,要先研究一下德過去15年整個產業背景的,勞資雙方的共識達成,更需要資方的誠意與信用累積。梅克爾政府推動彈性工時,出發點是維持勞工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絕對不是企業將景氣風險轉嫁到勞工身上的彈性出口。

台灣企業現在搬出德國彈性工時政策,聽起來合理,動機卻不單純。彈性工時最基本的,需要有完整的加班計算制度,而且由政府主導推動,以維持勞工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在適合的產業推動此一政策,促成業主與勞工達成共識。我們來看看這幾家馬總統請益的台灣企業,有合理的加班計算制度嗎?會尊重政府主導推動這些政策嗎?會以維持勞工保險和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嗎?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不景氣的時候這些企業願意讓員工放"有薪假"嗎?

彈性工時政策裡面,資方需要承擔工時管理的重要責任,簡單來說就是,在經濟活絡的情況下為可能的不景氣做好資金與資源管理,以便因應不景氣來臨時,勞方沒有縮減的薪資支出。

現在資方無薪假的作法,就是將經濟趨勢的虧損完全轉嫁到勞工身上,等於是,繁榮的高利潤大部分由公司接收,蕭條的高虧損大部分由勞工接收。從有賺自己分、有虧勞工扛』到願意為自己企業體內所有成員承擔起投資管理風險的責任,這中間的差距,豈是幾句話就可以讓人信服的?尤其,這些大企業已經接受政府太多好處,稅率優惠,投資優惠等,並且視為理所當然,連要去大陸設廠都可以變成反過頭來綁架台灣政府的籌碼,勞工要怎麼期待這樣的企業會以維持勞工保險和社會福利為出發點』去推動彈性工時政策?或者,這只是企業尋求無薪假所帶來負面信用評價得以翻轉的一時解套方案?

當動機無法令人認同的時候,就算把作法說得好聽,也很讓人懷疑。


彈性工時整體政策是需要多方協調與配合的,它可以是解決失業率維持勞工社會福利一個很好的策略,但是政府跟資方在這裡面需要負擔更多的責任,甚至是成本,這點企業主必須要搞清楚,再拿出誠意來提彈性工時,才能有效助益到失業的本質問題。至於勞方,也不必急著反對資方的提議,畢竟,勞資雙方對立,吃虧的永遠是勞方,不妨深入瞭解資方的提案,才能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盡快透過協商找到適合台灣的有效策略。


關於德國的彈性工時政策,方案包含了Work-Time Accounts 以及short-work,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為何德國人不失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